从爆款叉车到智造物流,安歌科技把“千厂千面”玩明白了
智东西 1 月 18 日消息,近日,物流设备商意欧斯(Eoslift)公司将品牌更新为安歌科技(Enotek),标志其向智造物流科技企业转型升级。在此之际,安歌科技董事长兼 CEO 姜跃君、安歌科技副总裁吴铁力、安歌科技 CTO 徐佳伟面向智东西等记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智造物流领域,科技圈常常关注到的是像极智嘉这样的 AI 物流机器人创企,与这些玩家定位有所区别,安歌科技聚焦从设备到软件系统的整厂物流解决方案。自 2008 年起进入物流装备行业,安歌科技目前已实现包括堆垛机、自动导引运输车(AGV)等智能硬件以及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等软件系统的自主研发,适配化纤、机电、3C 电子等多个行业 " 千厂千面 " 的升级需求。
当下,随着国家在 " 十四五 " 时期更加重视智能制造,物流智能化转型成为关键。在这个新兴的千亿级市场中,我们看到很多 AI、机器人创企在产业和资本市场做得风生水起。而随着行业内生动力爆发,安歌科技这样的行业原生玩家也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一、" 千厂千面 ",落地桐昆、京东等多家企业
创立达十四年,作为一家在物流行业名气不小的自动化仓储集成商,安歌科技为何要在此时选择改名?
安歌科技董事长兼 CEO 姜跃君在上海的线上发布会上解读道,安歌科技的原公司名意欧斯(Eoslift)本身指向具象化产品,"lift" 指向搬运设备叉车。安歌科技创立之初正是主做轻小型叉车机械制造,短短几年做到了细分领域的行业龙头地位,产品远销海外。
近年来,随着公司规模壮大并向智能化、平台化方向转型,姜跃君认为,这个名字显然不再适合这一阶段。而本次推出的新品牌安歌科技 "Enotek",其 "tek" 与技术的英文单词 "Tech" 谐音,表明了公司科技先行的决心。

我国是制造大国,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逐年增长,制造成本不断攀升。物流成为实现降本增效的一大阵地。围绕工业生产型物流 " 降本增效 " 的需求,安歌科技在此次更名之际开启智造物流新升级,提出 "E 模式 ":
1、E 定制。兼顾技术与性价比的定制化创新,满足 " 千场千面 " 的个性化需求。
2、E 调节。通过柔性的数智系统,让企业更游刃有余地面对订单量变化与业务扩容。
3、E 管理。通过数字孪生、AI 算法等数智技术的赋能,降低制造端物流管理难度。
姜跃君介绍,目前安歌科技面向化纤 / 玻纤、机电、3C 电子、电商、医药等多个行业客户,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零部件等货物存储、运送和信息化管理,已将方案已落地桐昆、新凤鸣、中国巨石、京东、读库、爱仕达等多家知名企业。
比如,在一个电机领域龙头企业的案例中,安歌科技通过一套满足 " 黑灯工厂 " 需求的物流方案,一举击败全球领先的日本企业。这是一套从原料到最终成品出库的厂内物流拉动系统,除了 " 货到人 " 环节,全流程实现了自动化配送。据悉,方案为客户节省 40% 成本,跟原来对比减少了 40% 的人员,效率提高了 70%。
在与有 " 涤纶长丝企业中的沃尔玛 " 之称的化纤巨头桐昆的合作中,安歌科技更充分展现其 " 度身定制 " 实力。化纤产品尺寸大、难运载且易受损,同时,该仓库地形不规则,且进出货调度也要满足客户的 " 以 SKU 入库、以订单出库 "、" 优先部门供应商出库 " 等不平衡需求……针对这些痛点,安歌科技为其打造了高度统一为 25.5 米的多台堆垛机,在库区成功建立 2 万余个库位,实现了空间高利用率及物流效率最大化。

二、十四年积累,从叉车做到智造物流
在 2013 年,物流设备行业发生了一些变化,彼时刚成立 5 年的安歌科技随之迎来一个重要转折点。
据姜跃君回顾,当时,一方面搬运设备市场出现同质化趋势,有价格战苗头;另一方面,海外市场如欧洲 " 反倾销 " 政策也影响了产品出海外销,因此国内的叉车设备厂家面临发展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公司面临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转型需求。安歌科技 CTO 徐佳伟在这一年来到公司,正是这位毕业于浙江大学的技术人,而后同姜跃君一起开出了一番新局面。

▲安歌科技 CTO 徐佳伟
徐佳伟向我们讲述了刚到公司时的情境,2013 年那会,公司主做搬运车这一个业务,员工数量跟现在差不多,但人效却比现在低很多,搬运车的毛利也比较低。然而正是那一年,一位叉车用户提出需要集成平台的需求,为安歌科技向一家自动化仓储集成商转型带来契机。由此,安歌科技选择从零开始转型,下定决心做堆垛机等核心设备,进而去发展工业物流软件业务。

▲安歌科技发展历程
基于较强的制造基因,安歌科技加大投入,快速抓住了这一契机进行转型。" 很多企业不舍得进行加大投入,但我们在不断投入以推动自研自制,目前已经积累软件著作权 53 项、发明专利 133 项,累计专利达 440 项。" 姜跃君在本次品牌发布会上回顾道。
在姜跃君的大力支持下,徐佳伟主导了公司仓储管理系统、AGV 产品等多项软硬件技术成果,应用在了超 5 亿元的项目中。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安歌科技最大订单额已达 1.6 亿元,人均营收达 155 万元,累计完成项目超 100 个。当下,这家蓝领为主的制造企业已成为一个技术研发人员过半的数字化创新服务商。
" 同质化竞争的是设备,如果只做一家设备制造商,最终关注的是价格问题。但当业务拓展到‘设备 + 软件 + 系统 + 平台’这一方向,情况将发生改变。2021 年,安歌科技找到重新出发的起点,就是做平台。" 姜跃君说。
就像智能安防、智能金融等领域很多行业玩家一样,作为物流设备领域的行业玩家,安歌科技也强调对客户需求更深入的把握。
回顾磕下一个个客户方案的经历,安歌科技副总裁吴铁力也向我们谈到了他的看法,他认为,所有的基点是要理解客户的业务。" 更多的时候,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去跟客户调研、沟通,聊客户需要解决的痛点是什么,基于此设计出不同的方案。比如有的客户需要提高周转率,有的客户需要减少人员,有的客户希望降本增效,对应的解决方案也不同。" 吴铁力说。
三、全链路自主研发,开放生态
在安歌科技的智造物流战略布局中," 千厂千面 " 的 E 定制是其一大核心竞争力。
众所周知," 千厂千面 " 定制化方案往往能帮行业客户解决其差异化痛点,但说到 " 千厂千面 ",很多人想到的就是价格昂贵、交货周期长、不稳定。对此,徐佳伟指出,安歌科技一直在尝试做一些软硬件创新探索,未来将通过 " 搭积木 " 的形式,打造出更具技术优势、灵活性、和性价比三合一的物流升级解决方案。
沿着安歌科技的平台策略,我们可以看到一幅自研全链路技术全景图已经显现,包含业务处理层、数据中台、自研设备系统、智能设备等多个层级。

▲安歌科技智造物流全链路技术全景图
徐佳伟向我们解读,安歌科技研发布局一方面聚焦基本的设备层面,包括 AGV、叉车等产品。由于具备硬件积累,安歌科技能实现比外购设备更好的性价比。另一方面,在越来越受重视的软件层面,视觉识别等 AI 算法是近年来乃至未来几年公司的发展重点。"AI 技术非常重要,并不是单单的锦上添花这么简单。" 徐佳伟说。
安歌科技是率先推动机器视觉、AI 算法、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的本土物流科技企业之一。
" 在做硬件、流程化软件的过程中,当效率越来越处于瓶颈期时,AI 算法的价值就凸现了出来。" 徐佳伟说。通过提升机器视觉技术和 AI 算法,安歌科技助力厂内物流能够做到与生产和供应更好的协同。比如在某造纸业仓库中,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激光读码会出现焦距不同、无法读取等问题,而随着视觉读码技术的引入,使得位置不正的情况下也能够快速读码。
再看看数字孪生,这是一种将物理资产进行数字化复制,并实时更新,从而匹配真实世界的技术。徐佳伟回顾,安歌科技自 2018 年起开始研发数字孪生物流系统的雏形,称为 3D 监控系统。通过精准还原设备情况,客户在中控室就能了解各种设备的运行情况,并且能够定制化一些数据分析、可视化服务。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从物流设备到调度系统,智造物流的产业链很长,作为其中的一家全链条玩家,安歌科技并不强调一家企业做完所有事,而是积极布局生态。
" 对于某些相对饱和的赛道,我们就不再涉足,而是以互补形式达成合作。例如,虽然我们计划会在视觉识别做较大布局,但不会自己来做摄像头等硬件,因为现在工业摄像头已经非常成熟,通过互补的合作形式效果更好。" 徐佳伟向我们阐述了安歌科技的生态策略。
据悉,安歌科技与西门子在仿真调试系统上开展战略合作;与比亚迪签订深度合作,协助其在数字工厂、数字园区、智慧物流、智慧仓储等领域进行全面升级;与青岛中德智能技术研究院在研发布局上进行多维度合作……此外,在许多 AI 创企深耕的物流机器人领域,安歌科技也与多家头部厂家建立了紧密合作。
作为行业内生力量,安歌科技正在构建开放包容的生态圈,打破行业原有的技术壁垒,促进上下游协同共赢。
结语:行业内生动力助推智造物流
据安歌科技董事长兼 CEO 姜跃君介绍,安歌科技制定了与未来战略布局相匹配的全新品牌定位:聚焦智造物流的千亿赛道,致力于成为数智物流的创新科技先行者。
当下,随着国家在 " 十四五 " 时期更加重视智能制造布局,物流现代化、智能化成为一大新风口。政策动力是一方面,当看到安歌科技这样的行业玩家也在积极布局行动,我们察觉到一个行业的内生变革动力正在涌动,这有望加快一个千亿智造物流风口的到来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