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延庆委员:加快推进飞轮等物理电池行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化学电池回收乱象屡见不鲜,合规企业回收利用废化学电池量不足年退役总量的15%,85%流入非法回收站,大量污染物直排,对环境带来不可逆转性的伤害。”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工商联主席赵延庆认为,应通过大力推广飞轮等物理电池在多场景应用,降低化学电池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电池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军事和日常生活。按照发电方式分为化学电池和物理电池。化学电池随着经济的发展,增量不断加大,增量中最为突出的是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已达62.2GWh,预测到2025年,动力电池需求将达447GWh,是2019年的7倍。而据IVL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报告显示,按照全生命周期计算,每制造1KWh容量的化学电池,会带来150到200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保守估计2019年我国因动力电池所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当量近933万吨。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更带来大量退役电池。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到2020年我国纯电动(含插电式)乘用车和混合动力乘用车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达到20GWh,2022年将达到70GWh。
赵延庆指出,以飞轮储能为代表的物理电池技术成熟,并且已拥有近20年的安全运行业绩。通过大力推广物理电池在多场景应用,能够有效降低电化学电池消耗,有序降低因化学电池高速发展带来的材料大幅上涨、社会成本增加等问题,减少碳排放,防止污染产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从数据中心和应急电源领域用化学电池市场规模最大的铅酸蓄电池来看,2019年中国铅酸蓄电池产量约2亿KVAh,若逐步开展物理电池替代,按年减少10%铅酸蓄电池量,可减少排放近3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与动力电池当年增长量带来的碳排放量相抵消;如按到2025年减少50%铅酸蓄电池量计算,可抵消掉当年动力电池年总量20%带来的碳排放量。
“制约物理电池在电力系统应用的主要因素为缺乏重大科技示范项目支撑。尤其是飞轮物理电池,具有优越的一次调频和储能功能,对于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全国范围内的示范应用尚在起步阶段。”赵延庆建议,要对刚需化学电池的应用范围及标准有明确限定,并从环保角度保证有序回收;对非刚需化学电池的应用范围及标准,抓紧从环保立法、科技立项投入、相关国家标准修订等多角度,快速推进其他物理电池技术及方案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