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占全球1/3,利润却差32倍,中国机器人如何借AI反超?
2020年1月至11月,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累计20.68万套,占全球机器人产量比重超1/3,量级可谓世界瞩目。但在成绩的背后,是这些贡献了全球1/3产量的数千家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绝大多数营收却不超过3000万,利润就更低了。
在国际上,以"四大家族"之一的瑞士ABB为例,据ABB财报显示,2019年其全年净利润14.4亿美元,而国内最早上市的新松机器人2019年净利润仅为2.93亿人民币,对比之下利润相差约32倍。
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为何"大而不强"
造成中国工业机器人"大而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起步较晚,美国工业机器人早在1962年就被发明了出来,而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商用在90年代才刚刚开始。30年的代差使得中国国产机器人在技术、市场方面只能选择追赶。
但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缺乏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性,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已有技术与产品上,这使得在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新市场时,也只能在国际巨头后面亦步亦趋,最终形成了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大而不强"的局面。

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市场长期处于中低端位置,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不高、利润薄弱。
在核心零部件上,新锐投行Scale Partners 针对《工业机器人行业》的研究报告显示,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器三大关键零部件中国工业机器人仍然需要进口。例如用于机械臂、机器人、机床制造的减速器,超过7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Nab、HD、住友、新宝等外资减速器企业垄断。再比如被称为"机器人大脑"的控制器,即便在中国AI能力站到世界第一梯队的2019年,国产化率也在35%左右,主要还是靠进口。

在市场方面,国产工业机器人总体份额达45%,但在中高端领域仍然处于劣势。以工业机器人应用最为广泛的汽车与3C电子制造领域为例,在汽车制造领域,传统的机器人制造四大家:ABB(瑞士)、KUKA(库卡-德国)、FANUC(发那科-日本)、YASKAWA(安川-日本)占据75%的高端市场份额,而中国工业机器人不足2成;而在3C电子市场,虽然国产在中低端更有优势,但在高端市场,如需要蚀刻、切割的Scara机器人,外资产品销量就占有绝对优势,达到了60.89%。

图片来源:长沙智能制造研究院
在最为重要的利润方面,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大多数企业营收不超过3000万,利润就更低了。以ABB为例,2019年净利润为14.4亿美元,而国内最早上市的新松机器人2019年净利润为2.93亿,相差32倍。造成国产工业机器人利润低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在技术上并未实现领先,所以多数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选择降价,以"利润"换市场;二是由于工业机器人行业利润更丰厚的高端市场被外资品牌占据,占据中低端市场利润空间有限。
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超美国,"智能"开启工业机器人新赛道
近年来,人工智能兴起,在智能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外已经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甚至中国还隐隐更有优势。决定机器人好不好用,不外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在硬件方面,工业机器人自上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无论是材料、工艺、设计还是实现技术均趋于成熟,而国产工业机器人行业也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基本上在硬件层面达到了行业主流水平,在决定机器人能不能用的硬件上国内外大致相当。

在软件方面,中国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无疑是一大优势。据《2020人工智能中国专利技术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人工智能技术专利申请总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申请数量最多的国家。
在工业机器人向智能化需求转变的过程中,国产工业机器人玩家率先反应过来,占据市场先机。例如针对隧道、仓库、厂房、管廊等场景"机器代人"的新需求,京东数科通过AI视觉识别技术与多种传感器融合,开发的挂轨巡检机器人能够对关键行为做出识别、对环境进行检查和智能应急处理,让巡检变得更智能更高效;面对铁路的高速建设与巡检效率的矛盾,京东数科推出了可自动巡检、智能测绘的铁路巡检AI机器人,目前已在部分路段推广应用。
智能化是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次中国工业机器人依托于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市场需求的提前布局,有望走在世界前列。